搜尋關鍵字: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簡介|「如果存在能被實體,我想文字跟圖像都是表示我的片面」在我的創作中,運用大量的兒時符號,從泰迪熊、古董玩具、直覺性塗鴉的描繪、樂園偶裝角色等。這些繪畫起始於日記形式的紀錄,例如:詩、塗鴉等,偏向書寫。書寫這件事情符合我創作的一種解讀。「存在是什麼?」這是我經常給自己的提問,這個問題不停地解構、建構我的思維。具體而言,本能驅動著我書寫這些碎片,像是繪畫中的文字和詩句,隱喻但存有。我的童年裡,亂落著各種繪本、播放卡通的電視,在那個獨自的房間中我持續記錄著所有看到的內容。或許,我想紀錄屬於這個時代裡私人的經驗。我書寫著私人經驗,持續進行,像一格格漫畫,也像是每一首詩句,他們既獨立又連續,逐漸構成我眼中的烏托邦。...
今年秋冬,來一場藝術之旅,走訪全臺各地的美術館,探索不同媒材、風格的當代藝術之美。無論是熱愛雕塑的藝術迷,或是尋求文化靈感的創作者,這些展覽都將滿足你的藝術渴望。臺灣的秋季藝術展覽拉開序幕,各大美術館展出的當代藝術作品為愛好者們帶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饗宴。從國際藝術雙年展到在地藝術節,各種風格與形式的展覽匯聚一堂,以下推薦幾個秋季不容錯過的精彩展覽。...
展覽簡介|《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由高雄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共同策劃,以「南方」所匯聚的多元背景下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為策展主題,關注邊緣化的歷史、性別、地理與藝術實踐,書寫多元且扎根於土地的故事,呈現了過去近三十年來臺灣與東南亞具開創性的女性藝術家創作,形塑當代女性藝術多元及繁盛紛陳的創作面貌,紀錄著女性視角下,小至個人、大至家國的生命歷程至今仍不斷帶給世人們的啟發,也透過本次展出呈現跨越海洋、島嶼邊界的跨族群與文化共同體,響應本展的展名:Ocean in Us。本展也是高美館三十週年館慶的代表展覽,並且是「大南方多元史觀」系列的第三個展覽,致力於展現南方文化的敘事。...
展覽簡介|本次《考古混響》由藝術家江凱群與陳絲穎展出各自對於臺灣史前文明的遐想。透過對臺灣新石器時代的研究,採集「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土的遺物,如玉器、飾品、貝塚、骨骸等作為創作的靈感。融合自身的生命經驗與美學意識,兩位藝術家將當代藝術與史前遺物交疊,突破歷史的界限,開啟「當代文化層」的感知維度。我們穿越時間的屏障,與遠古文明共鳴共響。...
展覽簡介|本展以「繪畫中的繪畫」為題,展出藝術家陳聖頌自2004年起,重新回歸繪畫、重新與土地建立關係後至今20年的繪畫創作研究。陳聖頌在此不僅藉景抒情,更要藉景創意,將景-對象的形色彩光,轉化、提煉和萃取為繪畫上新視覺的元素,在過程中對未知與陌生繪畫性進行戰鬥,意即陳聖頌所要談的「繪畫中的繪畫」,這是畫家在畫布面前鍥而不捨地工作的活力根源。...
臺北市文化局每年辦理臺北文化獎徵選,以表揚對臺北市文化有特殊貢獻的個人與團體;今年臺北文化獎邁入第28屆,為打造臺北文化獎成為首都文化界的高度殊榮獎項,本屆不僅將得主獎金提高至新臺幣壹佰萬元整,同時也提升辦理獎項的品質與規格。第 28 屆臺北文化獎由各文化領域先進報名及推薦後,經評選委員會進行評選,最終由臺灣資深舞蹈教育家林絲緞(卓系緞)以及當代亞洲戲偶權威羅斌(Robin Ruizendaal)等兩位得主榮獲臺北文化獎殊榮。...
國立臺灣美術館多年來執行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透過策劃臺灣資深藝術家研究個展,爬梳臺灣美術史發展,陸續推出黃土水、李梅樹、陳銀輝、何肇衢、袁旃、謝里法、江明賢等藝術家個展,即日起再推出「山水變奏—李重重的水墨歷程」,今(3)日於國美館辦理開幕式,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主持,國美館長陳貺怡、藝術家李重重、策展人吳超然等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