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時,日本最大年度音樂祭之一的Summer Sonic公佈了英國樂團Blur是東京首日的壓軸主秀,我的同溫層朋友們叫好聲此起彼落。畢竟對於經歷過90年代美好的我們而言,Blur是個無比重要的音樂印記。

時隔沒多久,近年來相當受歡迎的洛杉磯街頭服飾品牌Pleasures,也發佈了與Blur合作的聯名系列——以該團的1997年同名專輯《Blur》衍伸而來——自己當然也在第一時間入手了這件以《Blur》專輯封面做滿版印刷的帽T。
年輕的SIZE讀者或許沒經歷過90年代的Britpop全盛時期,但當時英國傳媒曾引爆一場「The Battle Of Britpop – Oasis vs Blur」世紀王者爭霸戲碼(最終由Blur勝出而使得Blur的Britpop王朝也就此確立),至今依然為許多搖滾樂迷所津津樂道。而在那十年裡的Blur,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英國獨立圈的重要音樂風潮起伏、代表了英國獨立樂史的部分縮影。
猶記由Seymour更名而來的Blur於1990年底初推出首支單曲〈She’s So High〉乃至隔年的全英Top 10單曲〈There’s No Other Way〉,以及在專輯榜上有Top 2耀眼名次的首張大碟《Leisure》,讓他們「及時」趕上了baggy風潮的末班車,但當時樂團典型的baggy打扮(包括主唱Damon Albarn的冬菇頭造型)彷彿是The Stone Roses、Happy Mondays的仿效者般,自身特色並不鮮明,也使得Blur險些隨著Baggy年代的正式結束而成為一個曇花一現的名字。

photo: LFI
然而險些滅頂的Blur在花了一年的時間調整自己的腳步後,接著便憑著「生活」(Life)三部曲《Modern Life Is Rubbish》、《Parklife》、《The Grear Escape》開創了Britpop全盛時期。不但音樂上彷彿「大英流行音樂百科全書」般融合了The Beatles、The Kinks、XTC、The Jam、Small Faces、Madness影響的全新風貌,完完全全打造出Britpop音樂藍本,外型上更一改baggy年代的不修邊幅與頹喪而帶來全新的清新亮麗面貌,還被譽為觸發小小的Mod風潮回歸(《Modern Life Is Rubbish》曾被喻為帶動New Mode文化的重要作品),使得Blur正式成為萬人迷樂團。
不過當Oasis仍在享受著Britpop帝王頭銜所帶來的名利與榮耀時,Blur卻透過繼續由老搭檔Stephen Street(The Smiths、The Cranberries、Kaiser Chiefs、Babyshambles)操刀製作的1997年同名專輯《Blur》,毅然地放棄Britpop天王樂團的光環與討喜Britpop曲式,從而對Britpop體系進行一次顛覆,完全投向美式的lo-fi rock、garage punk、post-rock領域,就連打扮上也傾向美式板褲板鞋衣著。無疑率先宣告了Britpop年代的終結,至今仍是獨立樂迷們所津津樂道的「英勇事蹟」,但不打算刻意討好群眾的他們反倒無心插柳地帶來了〈Song 2〉這首另類國歌——當年我在Spin擔任DJ時只要播放這首歌,全場都會跟著高唱「woo-hoo」!

photo by Brian Rasic / Getty Images
了解《Blur》的音樂風格後,以這張專輯的素材來跟美國品牌進行聯名,一切就更顯得理所當然。

附帶一提,雖然自2015年的《The Magic Whip》至今Blur已久未有新專輯問世,但由主唱Damon Albarn聯手Tank Girl動畫主筆Jamie Hewlwtt、於90年代末橫空出世的虛擬多媒體樂團Gorillaz,則是在2023年帶來了繼2020年《Song Machine, Season One – Strange Timez》之後的第八張全新精彩大作《Cracker Island》,交由八屆葛萊美獎得主Greg Kurstin共同製作,能量飽滿且風格多元,並邀來Stevie Nicks、Beck、Thundercat、Bad Bunny、Tame Impala、Adeleye Omotayo、Bootie Brown⋯⋯等不同世代的全明星陣容跨刀。

其中私心大愛〈Oil〉,因為一聽就讓我聯想到大澤伸一(Shiniochi Osawa)版本的〈Star Guitar〉,立刻進入時光隧道回到2000年代indie electro/indie dance好時光。
Instagram:@djmyk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