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KOHA 展覽|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Signal Z》

這是一個以「景觀」(spectacle)探索當代生活經驗,並以之串接而成的展覽。

自20世紀中期後,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環境改變,我們從象徵實在∕現實的類比式社會,轉進象徵虛擬∕超現實的數位世界。現代性很快地被後現代性取代,在對移動、速度的追求下,技術擴張催化了環境巨變。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和數位革命持續改變當代社會的面貌,我們不僅因此捲入劇烈加速度的浪潮,也進入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筆下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也稱流動現代性)社會。 - KOHA

關於那些消散與流動的風景

文/莊偉慈

這是一個以「景觀」(spectacle)探索當代生活經驗,並以之串接而成的展覽

自20世紀中期後,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環境改變,我們從象徵實在∕現實的類比式社會,轉進象徵虛擬∕超現實的數位世界。現代性很快地被後現代性取代,在對移動、速度的追求下,技術擴張催化了環境巨變。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和數位革命持續改變當代社會的面貌,我們不僅因此捲入劇烈加速度的浪潮,也進入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筆下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也稱流動現代性)社會。

但流動∕液態到底意味著什麼?是不能停下腳步、必須不斷移動的狀態?或是更加輕盈、遠離固著的傳統與社會系統,以達成個體化與隱形的狀態?又或者是一種全面游牧的姿態——從人際關係、空間到性別認同?在本展中,展現了Z世代及處於後全球化時代下隨處可見的各式景觀。這些景觀來自於藝術家在現實生活所感受到的林林總總,從探索具變動性、碎片化的影像特質,到受社會形構(social-formation)影響下被制約的身體,乃至於因經濟環境變化而被劇烈改變的地景等,它們都是屬於液態時代中共通的社會文化及現象。

展覽從影像所創造的景觀為起點,藉由伴隨影像經驗而來的誤讀,這些作品對影像進行詮釋與反動,揭示網路中誘人快速消費影像的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觀看。此外,對於當代社會中與流動特質相關的經驗,亦從對空間場景的重建或描繪開始。這些空間的景觀從私人到公共,由實體到虛擬——如慾望場域的挪移變換、公私領域界限的移轉、網路資訊的迭代堆聚、虛擬與現實空間交錯的音景、被虛假循環時間禁錮的身體、渴望受資訊制約的身體,乃至於堅固事物及其景觀的消散瓦解,再到因應政經策略重組而生的都市代謝更新。

隨著觀展的行進,一個又一個在不同場域出現的景觀,或者非地方(nonplace),共同匯聚成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景觀看似各有所指,卻也反映出Z世代藝術家眼中的現況,以及在背後形塑這些景觀的驅力。這些場景對觀眾而言一點都不陌生,甚至似曾相識或已身在其中。如果說藝術的體驗總是對生活的體驗,「Signal Z」試圖由十五位∕組臺灣藝術家的創作,以藝術作媒介,邀請觀眾共同從審美體驗中獲得回看生活的契機。

Source:臺北當代藝術館

 

展覽資訊

日期|2023 / 07 / 29 Sat.   2023 / 10 / 22 Sun.

  • 每日開放時間 10AM – 6PM
    每周一休館

時間|10pm 6pm

地點|臺北當代藝術

購票資訊|

一般票 $100|一般民眾
優待票 $50|持下列有效證件者( 臺北市民(台北通Taipei PASS)/軍警、榮民、公教退休人員證/國中以上在校學生證/魔卡加購門票)
優待票 $90|持愛臺灣博物館卡
團體票 $80|單筆購票滿20張以上
免票入場
1.免票參觀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未滿六歲並由成人陪同之兒童/身心障礙者及其監護人或必要之陪伴者一人
2.持下列有效證件之本人:魔卡會員/本國籍小學生/觀光局核發之導遊證/低收入戶證明/敬老證(限本國籍65歲以上之長者)/國際博物館組織之會員(ICOM、AAA、AICA Press Card)/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會員/臺北市立建成國中師生/持志願服務榮譽卡之志工/設籍臺北市55歲以上原住民

展覽單位

About The MoCA 認識當代

藝術源自於充滿文化故事與革新的古蹟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O MoCA

從建成尋常小學校到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館舍建築落成於西元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與少數具高社經背景的臺籍學童受教育的「建成尋常小學校」。1945年後,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原建成小學校舍被轉用為台北市政府辦公廳舍,直至1994年台北市政府遷入信義區的新市政中心為止。在這近五十年當中,這棟紅磚建築體,正是驅動台北市政及各類軟硬建設的神經中樞。

1996年,台北市政府舊廈被登錄為市定古蹟,並基於古蹟再利用的政策,將原建物之正面廳舍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專用,兩翼部分建築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新校的結合,不僅創造了全世界罕見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也被視為是台北市孔廟到保安宮這一條歷史文化軸線的延展,而當代藝術館也象徵了帶動大同區再發展的一個新契機。在國內藝術界殷殷關注之下,市定古蹟的台北舊市府,活化轉用成為國內唯一的「當代藝術館」,並於2001年5月26日正式開幕,從此成為台北文化地圖上的一個新地標。

 

MULTI-CULTURAL AND CROSS-BORDER CREATIVITY

多元文化與跨界創意

台北當代藝術館自2001年開館後,前七年由市政府委託民間企業家組成的「當代藝術基金會」統籌營運,基金會董事和歷任館長、館員們同心合力,陸續辦理了許多精采絕倫的當代藝術展覽,除了致力推動台灣與國際藝壇的對話,也用心開拓民眾的美感品味和文化視野。2008年1月1日起,為期七年的「公辦民營」合約結束,台北當代藝術館轉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新的經營團隊除了延續之前的營運理念和方向,也進一步匯聚海內外的關注,結合官方有限資源與民間贊助力量,媒合多元文化和跨界創意。除了扮演國際當代藝術展覽的重要據點,和彰顯台灣當代藝術成果的焦點櫥窗,當代館始終自我期許的三個目標:一是推動多元風貌的藝術創作與展覽,二是著眼於激發民眾的新觀點和新思維,三是提供當代城市發展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

 

IMPROVE IN A DAY, DO SO EACH DAY, FOREVER BUILDING ON IMPROVEMENT.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這資訊透通,有形無形的各種關係網路正不斷連結形成,雙向互動的需求和技術也正式浮上檯面的時代,當代藝術導向的專業美術館,除了需要掌握時代的趨向跟上全球的腳步,也需要在創作生產的這一端和藝術欣賞的另一端之間,鋪設更多的通道和橋梁,規劃各種有利於活絡藝術靈光、訊息傳播、教育學習、休閒娛樂、社區認同、文化建構…的整合機制。正如當代藝術本身是個現代進行式一般,我們希望這個整合機制本身保有一種「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有機性格,不但能隨時自我補充加強,也能夠海納眾聲,追求更多的可能,共創台灣藝術文化的無限美景。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