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政府承繼臺灣民藝之父顏水龍之遺志,落實美學生活化,長年推動「編織工藝獎」、「纖維創作獎」,至今已28年,於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五周年慶,特邀請歷屆得獎者79位,展出76件纖維工藝作品,期待成為連結臺灣看向世界的網絡。
策展人顏名宏梳理深入梳理臺中推動纖維工藝發展的脈絡,探究交織歷年時空的創作思維。
本次邀請的參展者來自臺灣各角落、從事不同行業,「纖維」是他們集體共同的語言,作為自身與外界對話的介面,呈現各自關注的議題,地域性藺草、苧麻纖維、常民海洋信仰、高山原民符碼、當代藝術複媒創作,來自身體維度測量的芊絲對照生活中的小物翻轉,集結了跨域「生活」、「自然」、「文化」、「纖絲」等不同議題的省思。
展出創作者共79位:丁冠云、王怡美、王芳蘭、王夏滿、王翊如、王凱鶴、王婷瑩、江碧娥、余依亭、吳品慧、吳素菁、呂淑瓊、呂錦霞、李若綺、李陳岱華、李燕華、周冠妤、房素雪、林育群、林姿兒、林秋鴻、林郁嫺、林根在、林婕妤、林淑娟、林淑莉、林順義、林潔怡、林曉巧、邱俊傑、侯冠廷、施寳容、范鳳琴、徐子淩、徐子婷、徐年枝、徐珮寧、徐暋盛、翁立娃、高元龍、張名吉、張瑛玲、張瑞安、曹楸棉、章潘三妹、許秋鄉、連時宜、陳如萍、陳君岱、陳怜燕、陳亮運、陳秋竹、陳淑燕、陳惠菊、陸佳暉、曾美秋、曾挺茵、曾景斌、費惟秀、黃文娟、黃桂珠、黃啟祥、黃璿霖、楊芳華、詹玉琴、雷曉臻、廖曼宇、廖淑華、廖維欣、劉千韶、劉承祐、劉美慧、劉彩勤、劉棟、賴英香、賴語涵、羅婕如、蘇小夢、蘇怡靜等。(依姓氏筆畫順序) 這些參展者所牽動的創造力,不但源於自己所生活的地域、不同關心面向的故事,同時經歷許多的淬鍊,這群受邀的創作者們的影響力亦逐漸遍布於學校、工坊、創意市集、環境景觀、公共藝術、大型節慶等,他(她)們以纖維細微的力量透過眾人的合力,向臺灣四方的緯度日益絢爛地織放擴張,共同勾勒出臺灣島嶼文化思辯的芊芊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