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重生與紀念
當提到國立歷史博物館,腦海中是否浮現那座屹立於臺北南海學園內的紅牆綠瓦建築,或是夏日裡倒映在荷花池中的靜謐景色?這座擁有深厚歷史背景的博物館,陪伴許多臺北人,共同漫步於這座城市的心臟,見證著無數歷史瞬間。
國立歷史博物館自1955年成立,是國民政府遷臺後設立的首座國家級博物館,整個博物館本身就如同一件具有歷史紀念價值的展品,館內藏品豐富多元,包括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民初家具、戲偶、書畫等。經過5年餘的閉館整修,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今(2024)年重新對外開放,2025年即將迎來建館70週年,史博館發表一系列建築餘料再應用的產品,與大家共同歡慶這個重要的時刻。
舊建材新應用: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木製小品
為了迎接國立歷史博物館70週年慶,並象徵博物館從歷史邁向新生,史博館攜手臺灣新銳設計品牌『甘溫工作室』,將整修過程中拆下的木製扶手轉化再運用,承載歷史記憶的舊檜木透過創意注入新生命,打造一系列獨一無二的文創商品,代表傳遞博物館典藏品的文化與文資保存的重要意義。
史博館整建拆除的木材保存完好,且是珍貴的臺灣檜木,在檜木禁採的今日,這份難得的素材更顯珍稀與非凡。史博館洪世佑館長表示,拆下的木材不僅是建築材料,更見證了歷史建築的價值:「扶手是用臺灣檜木製成的,這些材料在當時就極為珍貴,甚至是文化資產。」洪館長強調,此批具有歷史意義的木材將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傳統與現代的巧妙結合
設計師郭樂在深入研究史博館館藏後,決定將書法大師于右任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草書八聯屏》作品融入設計,創作出手帳印章,內容包括「我是大美術家」、「有貢獻之文物」、「努力成為歷史」。手帳印章既是致敬于右任的草書藝術,也為商品注入了深厚的歷史意義。對於喜愛手寫字的民眾而言,這些印章不僅實用,更以其文化底蘊成為精緻的生活小物。
荷花池的靜謐與藝術再現
提到國立歷史博物館,怎能不想起後方那片迷人的荷花池?這片荷花池不僅是許多臺灣人記憶中的美好風景,更是多位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之源。其中,名家常玉的《荷》與《荷花》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設計師郭樂將這份靜謐之美融入設計,結合常玉畫作與史博館建築,創作出木製名片座。這款名片座以博物館檜木扶手剩料製成,由於檜木材質散發著清新芬芳的香氣,木材雖經歷歲月洗禮,然而每次打開名片座,都能聞到臺灣檜木的天然香氣,增添嗅覺感官的體驗與記憶連結,完美詮釋了史博館「越陳越香的歷史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