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囝仔(Caotun Boyz),一支來自台灣南投草屯的台語嘻哈音樂團體,以饒舌形式演繹宮廟文化與台灣信仰之美,成為獨特的文化代表。他們由陳樞育(藝名:樞育)與李明倉(藝名:阿倉)組成,自2009年草創以來,以創新的音樂形式,推廣台灣本土文化,將廟會的神秘與熱鬧融入音樂,並於全台廟會、音樂季、夜店等多元場合中演出。
創團起源:友情與音樂的結晶
草屯囝仔的音樂旅程起於高中時期。當時,樞育與阿倉在學校相遇,憑藉對音樂的熱愛,迅速成為好友。他們早期透過當時盛行的「無名小站」分享文字與初步創作,即使缺乏專業設備,卻以真誠的情感與接地氣的內容逐漸累積支持者。
「當時我們就是寫詞,沒有旋律,只想記錄一些感受。」樞育回憶道。「一開始並沒有期待能成為正式的音樂人,但這樣的試探讓我們逐步建立信心。」2015年,他們正式轉向YouTube平台,開始發布音樂作品,2016年更加入「混血兒娛樂」,踏入專業音樂市場。
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宮廟元素與嘻哈的結合
草屯囝仔的創作深受台灣傳統文化影響,特別是草屯地區盛行的廟會與民間信仰。他們以音樂作品傳遞宮廟文化的美與包容性,歌曲〈少年家〉、〈媽祖〉及〈詩山郭忠福〉便是代表作。這些作品不僅承載著草屯囝仔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更將金龍團、媽祖神轎、官將首等傳統元素與現代音樂相結合,創造出全新的視覺與聽覺體驗。
例如,在最新專輯《進香:The Pilgrimage Session》中,草屯囝仔首次嘗試以Live Session形式演出,並將過火、攢轎腳等廟會儀式融入表演中。他們動員16間宮廟及50名藝陣人員參與,將專輯打造為一場文化盛宴。
樞育表示:「神將不僅僅是廟會的象徵,更是藝術的集合體,例如木雕、刺繡、竹編等傳統工藝,都能在其中找到蹤跡。」而阿倉補充:「我們的音樂就是希望讓更多人接觸到這些文化,並了解它的深度與價值。」
《詩山郭忠福》的重生:從YouTube到Live Session
歌曲〈詩山郭忠福〉是草屯囝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原曲早在YouTube上發行,累積超過1500萬次播放,但未曾於數位平台上架。2023年,他們決定重新編曲,並在Live Session中演出,以致敬這首讓他們被更多人認識的作品。
拍攝過程充滿挑戰。草屯囝仔特別請來「艋舺堀江町飛龍團」,以金龍團象徵生命力的穿梭與翻騰,為歌曲注入動感。而來自板橋「聖賢堂」的神將服裝,則由專業工藝師特別製作,細節之精緻讓人驚嘆。
阿倉笑說:「拍攝那天像是一場生死搏鬥,所有人都為這支MV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樞育也感慨:「每位參與者都把這次拍攝當成使命,這種共同奮鬥的精神讓我們深受感動。」
音樂的蛻變與挑戰:從派對到音樂季
草屯囝仔的音樂初期以夜店派對為主,但他們逐漸拓展至大型音樂季與Livehouse演出。他們認為,音樂不僅是娛樂,也應該具備文化內涵。專輯《進香》便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透過結合樂團形式與現場演出,讓音樂不僅更具張力,也展現了台語饒舌的多元可能性。
然而,這樣的轉型也伴隨挑戰。「我們需要重新適應樂手合作,從彩排到正式演出,每一步都需要細心規劃。」樞育分享。「但這種挑戰讓我們更有動力去突破自我,並嘗試全新的音樂形式。」
創作靈感的來源:生活與信仰的結合
草屯囝仔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他們的成長背景與日常觀察。阿倉熱愛與母親爬山,透過接觸自然找到心靈的平靜;樞育則對古董工藝情有獨鍾,特別是木雕與泥塑,這些藝術品的細膩與精緻,啟發了他對創作的細節要求。
他們坦言,創作的過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靈感枯竭時,他們會選擇暫時離開熟悉的環境,透過旅行或與朋友交流,重新獲得靈感。「創作是需要生活養分的,當我們學會從生活中汲取能量,就能找到突破的契機。」阿倉表示。
越在地越國際:台語音樂的世界之路
草屯囝仔不僅在台灣建立了堅實的粉絲基礎,還努力將台語音樂推向國際。他們曾參加韓國仁川音樂季,並以台語歌曲打動當地觀眾。「音樂無國界,即使語言不同,但旋律與情感可以跨越一切。」樞育分享。
這次國際化的經驗,讓他們更有信心進一步拓展市場。他們提到:「我們希望讓台語音樂成為全球音樂版圖中的一部分,並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的多元文化。」
未來展望:草屯囝仔的下一步
展望未來,草屯囝仔計劃推出更多作品,並計劃在農曆年前發行兩首全新單曲。他們表示,這些作品將繼續以台語為核心,同時結合更多音樂形式與跨界合作。「我們希望音樂能成為文化的載體,讓更多人感受到台灣的獨特魅力。」阿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