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COLOR TIME
Life雜誌曾針對羅伊里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進行報導,封面標題直接寫著「他是美國最糟糕的藝術家嗎?」李斯登斯坦不僅不感覺冒犯,甚至很喜歡這個下標。
Source:Architectural Digest
品味經常是一種階級的展現,區分了什麼是「好的」和「壞的」。而普普藝術的精神就是打破框架、翻轉正統,這樣的精神來自於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反藝術」的影響──藝術未必要親自用雙手創作,也可以是智力運作的產物。杜象通常挪用日常「俗物」創作,1919年的作品L.H.O.O.Q是他拿了張蒙娜麗莎的明信片,並在上面加上鬍子塗鴉。
Source:Artsy
幾十年後,1963年的安迪沃荷則把《蒙娜麗莎》複製再複製,創作Thirty Are Better Than One絹印作品,同樣表現出對傳統藝術的嘲諷。
Source:TATE
如安迪沃荷曾說過:「美國偉大的地方,在於它開啟了一項傳統,而在這項傳統裡,最有錢和最窮的消費者,能買到的東西基本上沒兩樣……總統喝可樂、伊麗莎白泰勒喝可樂,而你也可以喝可樂。只要是可樂,就一樣都是可樂,就算你有再多的錢,買到的可樂也和路邊流浪漢手上那杯可樂一模一樣。所有的可樂喝起來都一樣。所有的可樂喝起來都好喝。這件事伊麗莎白泰勒知道、美國總統知道、路邊流浪漢知道,你也知道。」
Source:FLASHBAI
不只是可口可樂,沃荷也開玩笑似地如此稱讚過麥當勞:「東京最美的風景是麥當勞。斯德哥爾摩最美的風景是麥當勞。佛羅倫斯最美的風景是麥當勞。北京和莫斯科,還沒有最美的風景。美國的風景真正美。但如果大家錢都足夠生活,那就更美了。」出身貧窮移民家庭從小又體弱多病的沃荷,從小到大一直都渴望能被他人認可與接納。對他來說,標準化意味著平等與融入,如同他希望自己是一台機器,他的作品總是以不斷複製的形式出現,甚至連工作室都叫做「工廠」。對他來說平等是「一樣」,是一種安全感。
Source:Wikiart
1961年普普藝術家克拉斯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在紐約打造了一間雕塑裝置作品《商店》,他租下一間老店舖,自己製造商品、看店、收銀。歐登伯格詳細在《商店》開幕之前,對於當代市場上的食品、飲料、咖啡館、超市進行了仔細的田野調查。他販售的雕塑作品五花八門,從食品到衣服鞋子香菸都有。這是歐登伯格「繞開」畫廊的一次行動,改變那些由藝評家、畫廊定義的藝術市場,是他對消費主義的一種反叛。
Source:Art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