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將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展出。本屆雙年展以「小世界」為題,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紐約資深作家與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有機協作的方法共同策劃,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透過個人生命經驗與美感知覺,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自2019年啟動「街事美術館」計畫,主題圍繞「臺北人的365日常」,持續將臺北的12個行政區打造區區「皆是」美術館:每年選定一區域,透過本館典藏作品賞析、回憶採集、社區互動,邀請當地居民重探臺北在地的文化面貌。...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將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03月24日舉行,今日公佈11月18至19日一系列豐富的開幕週活動。本屆雙年展由周安曼、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共同策劃,以「小世界」爲主題,展出超過 50 多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的作品,使北美館成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什麼是「雕塑」? 其實從小開始,我們就在進行雕塑活動了。我們用陶土捏出自己、捏出爸爸媽媽;在餐桌上撕下乾硬的吐司邊,把麵包折成一張臉,甚至為它加上眼睛和嘴巴。...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最新推出「2023 TFAM年度個展:饒加恩、施懿珊、王耀億、張永達」,自7月15日至10月8日於北美館3A、3B展覽室展出。14日(五)下午於北美館舉行聯合開幕,四位藝術家各自以獨特的創作思維,開展其對不同議題的探問與辯證。...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X-site計畫」,歷經10屆舉辦以來皆以開放性觀點為核心,公開徵求以美術館廣場為設置基地的空間創作。致力透過多元且跨領域的成員背景,以建築、當代藝術、展覽、公眾計畫等切點,實踐當代空間及環境實驗性創作型態,並激發跨域合作之精神。...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112年度TFAM個展公開徵件,最終選出4位藝術創作者及其展覽計畫: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陳以書《假山水》、徐瑞憲《之間(II)》、蔡咅璟《帝國的標本》。本次評審委員包含館內外7位評審委員,分別為:王嘉驥、林平、高森信男、梅丁衍、張晴文、蕭淑文、蘇珀琪。...
探討被機器物件中介的各種人類行為和科技治理,已經成為藝術家施懿珊近年時刻關注的議題,本次個展,施懿珊將以一場反身份社會定義、反技術商業壟斷、和對合法系統下「非法的臉」的技術資產化進行抵抗的「穿牆實驗」,和由一套透過去計算「主題標籤」(Hashtag)之間的關係和象限距離、來生成數位地貌的計畫,與一個和展題《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同名、架空於近未來世界的判罰程序來作為「建構與串接」的創作方法。...
透過由維也納運回一批113年前的物件到台灣,作為此次展覽觀念實踐的開始,那些因著1910年的「日、英博覽會」所生產的影像與其載體:包括1854年專利的Carte de Visite(CdV)、明信片、報紙、裝載影像的紙偶紀念品,以至於包含一個維也納的私人住所;透過化石燃料所完成的旅程,讓這批物件離開與到達另一個文化與知識的文本,並與之互視。...
「無垠之森」試圖從仰賴載體與播放機制等「時間留存技術」之時基藝術品出發,探索生命中種種難以描摹的「中介/邊緣時刻」,以及那些無法歸類、置身此處與彼處間的曖昧時空。展名發想自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這部頗具存在主義色彩的作品將混沌刻畫為一座森林,在這裡,空間沒有可掌握的位置,時間也全然不具意義,它是生與死的中介,也是現實與夢境的夾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