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人與真實樣貌的矛盾關係,陳肇驊獲「2023 臺北美術獎」首獎

【KOHA News 新訊】關注人與真實樣貌的矛盾關係,陳肇驊獲「2023 臺北美術獎」首獎

「2023臺北美術獎」於11月3日(五)於北美館舉行頒獎典禮,9組作品於227件徵件中脫穎而出,最終由陳肇驊以作品《在 下圭柔山》獲得本屆首獎,計有獎金新臺幣55萬元及於北美館舉辦個展之機會;2組優選獎得主包括吳瑋庭陳姿尹,獲得獎金新臺幣12萬元;6組入選獎為李立中吳家昀莊培鑫彭思錡彭韋賴俊廷(以上皆依姓氏筆畫排序)。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詩萍出席頒獎典禮,指出:「本屆參賽者多數相當年輕,每位藝術家透過不同媒材展現對世界的看法,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這讓我想起遠古時代人類於洞穴留下壁畫的故事,而我想無論是一萬年前或是一萬年後,創作的心靈都是一樣的。在此特別祝福各位,我們會在未來想起:人類的了不起是因為有藝術家獨特的創作!」

 

首獎得主陳肇驊常以改裝工業產品或自製機器描述環境或體制的樣貌,此次他改造除濕機的核心結構,於其上焊接一棵銅製的姑婆芋,並利用原本機器的特性使之結霜;透過生活經驗發現矛盾,尤其是人與自然的矛盾關係,為陳肇驊特別關注的方向。評審團表示:「本屆獲得首獎的陳肇驊《在 下圭柔山》,以如實的生活狀態回應他所面臨的創作境遇—冷冽頹廢的外在隱藏著對於創作不放棄的真摯與熱愛,這樣的心境體現於他在工作室重現搭建的細節裡-改造並自製一台反映時代聲音嗡嗡發響的壓縮機、逐漸在環境或機制的因素下結霜的姑婆芋、漸漸蔓延的壁癌、以及在創作汗水勞動下逐漸頹喪但仍奮起發動起嗡嗡聲響的自己(藝術家)。作品真切而細膩表達了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與工作現實交疊糾纏的狀態,作品細節充滿感性張力。」

 

2位優選獎得主,吳瑋庭《日常雜訊──錯覺層次》,起源於人們因虛擬訊號的增長,而逐漸喪失對於現實空間所牽動的場域感知,藝術家創作似是而非的關係物件,透過視線景框的層次標誌情境重點,並以悄然的氣味建立物件與之環境間破除界限的聯繫,試圖呈現一種與物共在、無法置身事外、無可取代的「現場」,提示生活是建立在龐大的物象數據滲透所渲染的體驗。陳姿尹《像素延伸》探討影像的構成與AI技術等後製工具,以及影像經後製後反致愈加遠離真實,有意義之物可能會在無法預測的技術下被消弭。觀看像素構圖或雜訊圖案,人們經驗了當中的虛實矛盾,安立又或許不安,並持續探索更多的未知可能性。

 

本屆參賽作品平面類佔總數33%、立體類20%、影音複合媒體類25%,其他類別22%。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臺北美術獎」鼓勵具獨特性且富有時代精神之藝術創作,為北美館鏈結臺灣藝術生態圈的重要管道,本獎項持續觀察展覽趨勢觀點,提供當代創作者具能見度的發聲平台,進而促動藝術生態開展多元向度。

 

 

本屆評審團委員

黃舒屏(主席)、張世倫、林昆穎、莊偉慈、朱盈樺、蕭淑文、廖春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