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實踐平等?普普藝術的日常革命

用藝術實踐平等?普普藝術的日常革命酷哈潮流誌 Each day is a gift普普藝術1962年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舉辦了「第一屆普普藝術研討會」,當時匯聚了藝術界的各式重要人物,也包含了75歲的杜象以及34歲的安迪沃荷。只是那時反對普普藝術的人仍是多數,

1962年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舉辦了「第一屆普普藝術研討會」,當時匯聚了藝術界的各式重要人物,也包含了75歲的杜象以及34歲的安迪沃荷。只是那時反對普普藝術的人仍是多數,抽象表現主義才是被視為真正的、有品味的藝術形式。

酷哈潮流誌 Each day is a gift

Source:COLOR TIME

Life雜誌曾針對羅伊里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進行報導,封面標題直接寫著「他是美國最糟糕的藝術家嗎?」李斯登斯坦不僅不感覺冒犯,甚至很喜歡這個下標。

酷哈潮流誌 Each day is a gift

Source:Architectural Digest

品味經常是一種階級的展現,區分了什麼是「好的」和「壞的」。而普普藝術的精神就是打破框架、翻轉正統,這樣的精神來自於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反藝術」的影響──藝術未必要親自用雙手創作,也可以是智力運作的產物。杜象通常挪用日常「俗物」創作,1919年的作品L.H.O.O.Q是他拿了張蒙娜麗莎的明信片,並在上面加上鬍子塗鴉。

酷哈潮流誌 Each day is a gift

Source:Artsy

幾十年後,1963年的安迪沃荷則把《蒙娜麗莎》複製再複製,創作Thirty Are Better Than One絹印作品,同樣表現出對傳統藝術的嘲諷。

酷哈潮流誌 Each day is a gift

Source:TATE

普普藝術是隨著「美國夢」興起的,而「美國夢」正是民主精神的象徵、是平民的階級逆襲,普普藝術與這樣的概念相互滋養。所有當代的消費主題都是普普藝術的核心素材──奔馳的汽車、電視機、可口可樂──經過標準化大量生產的產品,是一種人人都能享有的平等的展現。

酷哈潮流誌 Each day is a gift

Source:NPR / Artsy

如安迪沃荷曾說過:「美國偉大的地方,在於它開啟了一項傳統,而在這項傳統裡,最有錢和最窮的消費者,能買到的東西基本上沒兩樣……總統喝可樂、伊麗莎白泰勒喝可樂,而你也可以喝可樂。只要是可樂,就一樣都是可樂,就算你有再多的錢,買到的可樂也和路邊流浪漢手上那杯可樂一模一樣。所有的可樂喝起來都一樣。所有的可樂喝起來都好喝。這件事伊麗莎白泰勒知道、美國總統知道、路邊流浪漢知道,你也知道。」

酷哈潮流誌 Each day is a gift

Source:FLASHBAI

不只是可口可樂,沃荷也開玩笑似地如此稱讚過麥當勞:「東京最美的風景是麥當勞。斯德哥爾摩最美的風景是麥當勞。佛羅倫斯最美的風景是麥當勞。北京和莫斯科,還沒有最美的風景。美國的風景真正美。但如果大家錢都足夠生活,那就更美了。」出身貧窮移民家庭從小又體弱多病的沃荷,從小到大一直都渴望能被他人認可與接納。對他來說,標準化意味著平等與融入,如同他希望自己是一台機器,他的作品總是以不斷複製的形式出現,甚至連工作室都叫做「工廠」。對他來說平等是「一樣」,是一種安全感。

英國普普藝術之父愛德華多包洛奇(Eduardo Paolozzi)認為「美國的食品與汽車廣告,比起傳統藝術更有說服力、更言簡意賅地表達出夢想。」然而如同資本主義除了讓產品有機會被平等地體驗到,卻也因市場機制形成嚴重的貧富差距,普普藝術家也對消費主義還有我們生存的世界產生許多反思。

酷哈潮流誌 Each day is a gift

Source:Wikiart

1961年普普藝術家克拉斯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在紐約打造了一間雕塑裝置作品《商店》,他租下一間老店舖,自己製造商品、看店、收銀。歐登伯格詳細在《商店》開幕之前,對於當代市場上的食品、飲料、咖啡館、超市進行了仔細的田野調查。他販售的雕塑作品五花八門,從食品到衣服鞋子香菸都有。這是歐登伯格「繞開」畫廊的一次行動,改變那些由藝評家、畫廊定義的藝術市場,是他對消費主義的一種反叛。

酷哈潮流誌 Each day is a gift

Source:Artsy

所以對普普藝術來說的平等是什麼呢?它是創作的自由、品味二元的打破、走進真實世界的溝通。普普藝術和戰後的美國一起起步,普普藝術家們吸收廣告的行銷風格,反映並推動了流行文化。如同安迪沃荷的那句「在未來每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對他們來說任何東西也都可以變成藝術品。到了70、80年代,普普藝術家著眼的已不只是消費主義、物質、性,還包含了反戰、性別反思等更多元的生活議題。你可以從普普藝術家的作品看見一個時代,因為他們不斷地用全新的角度去探索,並總是在對時代做出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