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HA 免費展覽|台北|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隱喻之影:逐光追影及它義》

0146

展覽介紹

攝影沒有光就無法成影,唯有借助光才能產生影像/影子,光是影的源頭,影則是光的見證。然而,沒有攝影者經由暗箱或是照相機(當今攝影機具眾多,連手機皆可拍照)捕捉這些光,就無法形成影像,凝固這一道道的光,絕非僅是出自意外或偶然。誠然,光,可以指日光、燈光等,能由視覺器官接收,使人察覺物體存在的光;光也可以指榮耀與名譽、景色風光、時間光陰等;也能形容明亮、光滑或有裸露之意。影,可以指圖像或人物的形象,也可指光線被遮擋而造成的陰暗形象,也能形容仿照、描摹或是掩蔽、隱藏之意。攝影家特意在影像畫面裡呈現光或影,表現光的蹤跡或影的觸覺,所製造的意象與觀者所接收的意涵是否相符,是本展覽試圖提問的假設性議題。

  「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匯集1950年代後臺灣早期攝影家使用傳統照相器材、類比相機,與當代攝影家運用現代鋁板的火棉膠濕版、實物投影法、偏光板和偏光鏡形成的複屈折影像、縮時攝影影片、數位相機與軟體變造影像等精心創製作品,他們藉由畫面構築的光或影,呈現各類事件/人事物,隱藏各式各樣的符號,表現不同的人物與人性之光、城市與空間之光、物件與物體之光,以及線條與人造之光等等所傳達的外延意義之外,衍生的內涵意義形成多樣的比喻之光;抑或是表現人物、人文、心象、幾何、詭異之影,其衍生的內涵意義擬似潛意識的隱喻之影。即使在相似的光影中,創作者所營造的氛圍、拍攝的手法和構圖的方式皆各異其趣,而當我們觀看同一張照片時,每個人會依據自己的生命歷程、知識基礎與社會文化素養等背景,來解讀照片裡的符碼並給予延伸的意義,因為每個人所關注的細節與詮釋不盡相同,更加豐富了攝影圖像的語意修辭。

 

隱喻之影

修辭學中的隱喻(英語:Metaphor或稱暗喻)意指在比較兩個無關的人事物/事件,製造修辭上的轉義。通常這兩個人事物/事件彼此屬性不同,很難被描述,僅能透過類比該人事物/事件的特性,暗指某層意義由某人事物/事件轉移至另一人事物/事件。而攝影家在作品構圖中捕捉或安排各樣的光影或陰影,表現人物、人文、心象、幾何、詭異之影,擬似潛意識夢境的意象,營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符號,其內涵意義形成各樣的隱喻之影。

活動資訊

展期|2023.07.27 – 11.19

開放時間

開館|週二至週日 10:00 – 18:00
休館|週一除夕初一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201-203展覽室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源於文化部自2015年開始推動的「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此公共建設計畫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共同參與執行,以軟、硬體並進的方式,在設置「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核心工作外,並戮力於推動攝影文化資產之搶救及保存修復、攝影及影像藝術之研究及推廣、維修護人才培育等相關工作。

此計畫現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統籌執行,負責維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並於臺中設立典藏、研究及行政後勤辦公室,使本中心以臺北館為展示交流及教育推廣場域、臺中辦公室為研究及典藏核心,於深耕本土、接軌國際的同時,並呈現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的底蘊與風貌。

歷史古蹟新生命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座落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其所在建築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此建築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為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1945)期間臺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航業有限公司、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均曾設址於此。2014年本建築獲臺北市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同年並經文化部指定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基地位址。

於2019年完成古蹟修復工程,恢復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之落成初始風貌,總面積約751坪(近2,500平方公尺)。2021年經活化再利用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除了以古樸的建築連結起世代間的歷史記憶,並以攝影及影像藝術,賦予古蹟以富含人文價值的新生命。

推動攝影及影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以成為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及發展的專業機構為目標,以典藏、研究、展示、推廣為核心功能,透過歷史研究、資產保存、公眾傳播、展望當代、國際開拓的五大面向來推動相關工作,除了藉由典藏及研究來建構臺灣攝影及影像的歷史與論述,並期許以創新的策展觀點及展覽內容來引介及回應攝影及影像藝術之發展趨勢及美學內涵,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成為創新思維與社群匯聚的中心,在促進公眾對攝影及影像文化的認識與欣賞外,並成為本土與國際的交流平台,拓展跨國藝術資源之互通與共享。

Source: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