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HA 免費展覽|台北|台北國際藝術村《 2023 TAV藝術採集計畫|是逗號是句號也是破折號 》

363812367 783160230480016 429927513905461711 n

展覽介紹

一座城市的建造,需要多長的時間?

一座城市的消失,又需要多少的原因?

可以是天災也可以是人禍,無法預測。

那麼一個藝術村呢?從2001年開始於此的台北國際藝術村,透過藝術進駐來活化一個即將消失的閒置空間,藝術再生與活化再利用,成為了當時許多空間代號,有些在城市中心,有些則在邊陲地帶發聲,藝術工作者成為了滋養土壤的園丁,不分日夜與四季照料著。20多年過去,這一場行動終將被落幕,原本的閒置與無用已成為有用之地,這座城市也在飛速的前進,進步到一個我們未能停下的地方。台北、藝術、進駐,一座城市中的藝術村,北平東路七號,曾經的流動與駐足,藝術家周書毅延續提出「無用的行動 III 消失的城市」創作計畫,透過重返2007年的現地創作,找尋消失之後的藝術之路。同時策畫「駐村計畫七號101號房」空間,讓藝術工作者以進駐的型態,來此找尋在台北創作與生活的關係。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construct a city?

How many factors play a role in the vanishing of a city?

Whether these factors are human-induced or natural is unpredictable.

What about an art village? Since 2001, the Taipei Artist Village has breathed new life into an otherwise fading and idle space through the infusion of art. This form of revitalization and repurposing has become a hallmark of many urban spaces of the time. Some of these spaces are nestled in the city’s heart, others express ideas on the outskirts, and art professionals, like diligent gardeners tending to their lands, tend to the spaces throughout the year, day and night. Over twenty years have passed, and this movement is coming to an end. The once-idle spaces have transformed into areas with a clear purpose, and the city is advancing at such a breathtaking pace that it’s challenging for us to find a moment of pause. Taipei, art, residence; an artist village in the city at No. 7 Beiping East Road, brimming with activity and pauses. Artist Chou Shu-Yi introduces the Useless Action III: Invisible City project, which explores the potential future of art after disappearance by revisiting a site-specific work from 2007.  Chou also organizes Residency Project No. 7 – Room 101, a space-oriented project for art professionals to investig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reative projects in Taipei and daily life through the lens of art residencies.

 

藝術家簡介

 

周書毅 CHOU Shu-Yi

 

從身體出發,用舞蹈作為與世界溝通的語言,關注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在過往的創作及行動中,擅用跨界力量的特性,強烈表現在藝術公共性上。編創聚焦叩問生命的價值,反映個人或群體在不同社會脈絡下的狀態,提出「屬於亞洲的身體語彙」,並以劇場、非傳統劇場、舞蹈錄像等形式呈現,持續以移地移居創作的方式遊走各地。2020年迄今受邀擔任衛武營首位駐地藝術家,移居南方。
 

Chou Shu-Yi starts out from the body and communicates with the world through dance and choreography. H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In his past creations and actions, he is capable of capturing the powers of cros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o address the publicness of arts. His creations focus on the value of life and reflect the state of individuals or collectives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Through his creations, Chou Shu- Yi makes propositions of a “body vocabulary that is specifically Asian” in the forms of theatre, non-traditional theatre and dance video. He continues to create as he travels to different sites and places. In 2020 he became the first artist selected into the Weiwuying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 of 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2020~2024).

 

 

創作、策畫|周書毅

演出|王甯、林修瑜、梁俊文、鄭志忠、鄭皓

影像設計|李國漢

計畫執行|製作循環工作室

展覽協力|tamtamART

 

Artist & Project Planner |CHOU Shu-Yi

Performers|WANG Ning , LIN Hsiu-Yu, LIANG Chun-Wen, CHENG Chih-chung, CHENG Hao

Video Design|Max LEE

Organizer|PROJECT ZERO Performing Arts Management

Partner|tamtamART

 

策劃執行|台北國際藝術村

指導單位|文化部、台北市政府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Executive|Taipei Artist Village

Supervisor|Ministry of Cultur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Organizer|The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under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aipei Culture Foundation

展覽資訊

展期|2023.08.02-2023.11.26
時間|11:00-18:00(每週一休館)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百里廳、幽竹廳、雀榕廳

藝術家|周書毅、賴俊廷、陳以軒


✻周書毅現地創作/策畫
展期|2023.08.02(三)-09.02(六)
地點|幽竹廳、雀榕廳

✻賴俊廷個展
展期|2023.09.20(三)-10.22(六)
地點|百里廳

✻陳以軒個展
展期|2023.10.28(六)-11.26(日)
地點|百里廳

✻常設作品
陳曉朋〈可折疊的時間(二十年的距離)〉
吳芊頤〈窗中之窗〉
吳芊頤〈時光之窗〉


展覽單位

關於藝術村

做為「國際藝術村」得以成立的基礎,除了經濟要件,當然用文化形塑城市所衍伸出來的城市閱讀做出了一種嘗試。

如果你到達一個異鄉城市,走進藝術村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模樣。藝術村不是高藝術殿堂。它是一個根植於真實生活的場域,更具體一點說,住進藝術村,你的視線會常常在「在地觀」和「國際觀」之間來回對焦。這樣的對焦就是從日常點滴裡萌芽茁壯,用藝術文化創造了城市的高度及厚度。同時,在這裡的集體經驗召喚出一個以自由和開放交流的共通感。

具體而言,藉由藝術家交換及臺北藝術進駐二大計畫,臺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用聯結性的參與,建立起跨越國籍的網絡。其中包含了駐村、展覽、演講、表演、出版、架設網站、成立臉書等強大的網絡結構。

更確切地說,不論是位於城市中心的臺北國際藝術村,或是隱藏在歷史聚落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我們希冀針對對臺灣藝術與文化感到興趣的個人如藝術家、作家、評論家等等或非營利組織、國家機構等國際組織,提供他們一個「開放空間」,一舉跨越區域性的文化及政治情境的侷限與框架,用更高的高度創造出自由且開放交流的無國界空間。


緣起與使命

緣起-從空間活化、聚落共生開始

二〇〇一年十月十二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北平東路7號原為養護工程處辦公室舊址成立了「臺北國際藝術村」,企圖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將該場域重新規劃為藝術家創作與居住的空間。同時,結合臺北的城市特色,透過藝術進駐計畫,促進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社群的互動與交流,擔任連接起不同文化的橋樑,踐履藝術的社會責任,實踐以城市為本的多元文化發展,更賦予了它新的使命與面貌。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於二〇一〇年十月二日正式由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營運。一九八〇年七月,寶藏巖被臺北市政府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全區面臨被拆遷的處境。於是,經過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 一九九九年,龍應臺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藝術村的概念,做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日後,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聚落生態,以「共生」的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對話場域。

使命-藝術游牧、文化交流進駐計畫的實踐

藉由「藝術進駐計畫」(Artists-in-Residence),臺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用聯結性的參與,建立起跨越國界的網絡。這個計畫,提供國內、外藝術家創作與居住的空間,讓跨文化、跨領域的藝術能量,在此相互撞擊、交融。因此,藝術進駐計畫創造了各種階層、年齡、族群相遇與對話的場域。在這裡,從社區營造、在地創作所營造的公民美學中,建構了一個充滿豐富和差異的感知世界。

我們期許這二個藝術村成為藝術實驗室,它承諾每個藝術家、每個人享有同樣的生活、同樣的開放與自由。它承諾人類創造力和想像力可以在這裡充分表達,讓每個人擁有去欣賞彼此之間的差異。「臺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希冀藉由「平行空間」的概念,和當下社會進行創造性對話;同時,成為「跨文化交流」的平臺。


台北國際藝術村

位於中央行政特區的臺北國際藝術村在「空間再生」的脈絡下,將一棟四層樓的舊建築重新規劃為藝術村。臺北國際藝術村,並非只是具展演功能的展館,而是藝術家的「聚落」。有別於僅呈現作品的各式展演場所,除了辦公室與三個多功能展演廳,更規劃了十三間藝術家創作及生活的工作室、舞蹈室、鋼琴室及暗房等,提供不同類型的駐村藝術家使用。

同時,一樓除了展演廳,還有一間音樂酒吧,在晚上策劃一系列以爵士樂為主的現場音樂表演活動。而連接酒吧的庭院空間更成為駐村藝術家及在地藝文人士交流聚會之所。走上二、三樓,即是十三間藝術家創作與生活的工作室兼居住空間,每年在春、秋二季,透過「藝術家開放工作室」活動,對外開放讓民眾參觀。走上頂樓,設置了駐村藝術家的交誼廳及戶外展演空間。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其歷史軸線除了包含市定古蹟的寶藏巖寺,更泛指從此廟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此聚落主要由六〇及七〇年代所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這些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臺灣特殊的聚落樣貌。二〇〇四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從二〇〇六年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進行聚落修繕的工程。二〇一〇年十月二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以「聚落共生」概念引入「寶藏家園」、「駐村計畫」與「青年會所」等計劃,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搭起了聚落居民,以及駐村藝術家之間的媒合平臺,注入了寶藏巖新的生命力。

目前寶藏巖國藝術村設有14間藝術家工作室,做為國、內外駐村藝術家工作及生活的空間。除此之外,也規劃了排練室、展覽室及戶外展演空間。從聚落下方臨河岸邊的綠地眺望,整片的斷垣殘壁綿延成為歷史斷面,更形成了閱讀寶藏巖豐富的歷史紋理與具歧異多義的空間結構的線索。設有7間房的「閣樓青年會所」已於2014年4月正式營運。青年會所將成為聚落的路徑,企圖透過它的空間向度,揭露時間的刻痕,體現一個人類聚落的「生活」場所,同時藉由「住居」開放於世界的體驗,亦即藉由自然的場所精神及人居的場所精神的結合和世界展開對話。


閣樓寶藏巖青年會所

為保存寶藏巖歷史聚落風貌,並藉由舊建築的活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將該聚落規劃為三區:「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寶藏家園」及「國際青年會所」,其中「國際青年會所」希冀透過住宿體驗,呈現歷史聚落發展過程中生活的真實性,由它的區位、空間形態和特性的明晰性表達出其獨特的「場所精神」。汲取儲存記憶之概念,青年會所取名為「閣樓」。「閣樓青年會所」坐落於臺北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由原有居民自力造屋之房舍改建而成,規劃7間住房、18個床位,共有2間單人房、4間雙人房與1間八人團體房,提供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人士與參與寶藏巖活動之一般大眾申請入住,採用公平貿易、臺灣小農以及寶藏巖居民製作之商品,將營運結合理念,宣揚公平貿易、臺灣農產以及藝居共生。

相關文章